创业板卧倒 监管层不救市

2017-07-30 10:39:43 编辑:小菜虫 关键词:创业板卧倒

无独有偶,民族证券黄博也认为,创业板单日大涨并不能完全确立风格转换完成,目前中小创整体趋势性行情条件还不具备,仍以技术性超跌反弹看待较为理性。

创业板卧倒

本月,创业板指仍是熊市不言底式“熊霸全球股市”,日前一度创下2015年1月20日以来的新低。证券监管部门未有救市举措,反而在近期祭出两大新思路——“加快修复和净化资本市场生态”和“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”,预示着监管层乐见A股估值体系去本土化,与国际估值体系接轨的进程或将提速。

创业板卧倒 监管层不救市

7月15日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,“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”。有尚方宝剑在手,证监监管层已渡过艰难时刻,不再因股市短期暴跌而暂停IPO,淡定看待坊间定义的股灾5.0版的上演。

7月17日上午,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,提出“加快修复和净化资本市场生态,更加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”。所谓净化市场,不外乎是对以前的五炒之风(炒新股、小盘股、绩差股、概念股和炒短线)的纠偏。当日收盘,创业板指大跌5.11%,年内跌幅达15.6%,将2015年以来的“国家牛市”涨幅悉数回吐。当周周末,9家企业IPO放行,监管层未因市场惨跌而轻言IPO减速。

7月26日,证监会罕见提出两大观点,一是“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,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”。这预示着IPO暂停成泡影,新股大扩容已成下半年的重要任务。二是“完善退市制度,加大退市力度”。这预示着将用行政强制手段来净化市场,让退市制度化和常态化。可预期的是,下半年或有退市新政出台,对重组股和绩差股致死一击,令壳资源定价迅速缩水,总市值在十亿元以下的A股将在今明两年内批量出现。

绩差股启动短期自救行情

“我国股市约有1亿散户,直接关乎上亿家庭、数亿人的利益,保护好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,是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人民性的具体体现,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”。证监会首度清晰阐明监管的重心所在,是监管维权而非指数维稳。由此不难揣测下半年监管政策的意图,大概率是强监管和全面监管维持高压,工作重心转向过程公平(保障中小散户的交易公平,遏制内幕交易).

不过,在创业板指单日暴跌之后,监管层会否担忧“千股跌停”断崖式下跌的再现,并因此引发金额巨大的股权质押市场的崩盘?这或许能诱发“监管政策回摆”的短期相机抉择。毕竟,让A股估值与国际接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出现,而非泡沫速破的硬着陆,或是市场阻力最小的途径。

最近,类庄股兴风作浪,颇有顶风作案的嫌疑。诸如方大炭素今年以来暴涨2.3倍,市值约553亿元,市盈率188倍,股价泡沫惊人。只要有赚钱效应,题材股炒作会迅速升温。创业板指周四暴涨3.62%,是套牢机构自救的主动性出击,亦是游资炒作资源板块获利后的乘胜追击。但是,创业板更多是沙里淘金的分化行情,高估值伪成长股仍有较大的下跌空间。

政策救市无望,机构再不自救,岂非坐等流动枯竭?目前,散户对个股超跌反弹尚有跟风偏好,群氓式炒短线追涨杀跌的陋习一时难改。一旦拥有香港仙股雪崩式惨跌的集体记忆,则将是A股垃圾股乏人问津的末日到来。

绩差股反弹或如死猫跳

A股经验显示,大熊市中常有井喷式上涨行情,多数只是昙花一现。在较2015年6月的峰值最多下跌近6成之后,创业板指数最近试探性反弹。这波行情像是逆监管政策而行——与其说是现在的超跌反弹有理,不如说2013至2015年的飙升太疯狂。

现在,创业板估值为历史最低的声音充斥市场。实际上,只看平均市盈率指标极易出现样本偏差。目前,深圳创业板630只股票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中位数是88倍和4.58倍,而香港主板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中位数分别是9.2倍和1.1倍。如果没有外延式增长如并购和重组题材,多数绩差股靠盈利增长来填平两者之间的估值鸿沟,几乎是痴人说梦。

换句话说,在“强监管+大扩容”的政策基调不变的背景下,多数绩差股难以出现趋势性反弹行情。同时,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已进入倒计时,国内投资者必将提前布局,投资者结构和投资风格的改变,将成为未来数月的主流预期。

实际上,在经济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的双重挤压下,民企将是重灾区。乐视网过度扩张带来的资金链崩溃风险,相信将影响多数上市民企的决策,现金为王的谨慎经营将成主流。因此,大小非减持“每一百天减持额不超过持股比例3%”的政策额度,多数大股东至少在口头上会用足。“提前公告+择机套现”的减持公告一多,势必影响散户持股心态。

对监管层来说,一旦题材股巨亏的惨状有所修复,不排除在制度创新上更进一步。7月26日,银都股份IPO过会,是今年以来第10家拿到A股准生证的新三板公司。如果监管层在稳定股市之余,将改革“进取突破口”着墨于新三板转板通道之上,将是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里程碑事件。这几乎是注册制的变相实现,亦是A股估值国际化的加速器,对高估值股票而言,不啻于系统性风险的到来。